發表文章

動作的肌肉群訓練

圖片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要打出一顆正手高遠球,意識上大腦給出了什麼指令給你的身體,如果只是簡單到只有左邊底線高遠球,那麼恭喜你,可以說你這顆球的掌握度很高了。大腦只有管攻略而已,完全沒有在管如何跑如何出拍,和動作對不對了。事實上每個人都一定會經過還在想的階段,因為這是一個從不熟到活用必經的過程。為什麼要聊這個呢?到底想傳達什麼?因為要先回到源頭去了解為什麼我們的動作可以從很生硬什麼都要控制的動作,進化到最後只要下戰略指令即可,這樣子我們就有機會去了解,如何能更有效率的提升或是改善動作。 肌電反射需要重覆性的訓練 就算大腦下了比較細部的分解動作,其實也是還不夠細,沒有細到能控制特定的肌肉群,就是只能下大約的指令而已,高一點 、低一點、大力一點、小力一點…那肌肉間的完美連動是如何協調出來的呢?而且還要協調出很複雜又完美的動作,同時間還要有對的時序和精準的精度,一顆球在天上飛本身就三維立體空間的變化,加上球拍也是有三維空間,再加上時間軸,這變化性就又更大了,這就需要身體接受大腦不斷重覆性的下指令練習,來磨合指令與動作,才能把動作由意念轉化為現實,所以我們就必需了解如何把中間的訓練過程用比較系統化的訓練方式讓大腦和肌肉的磨合時間變短,這就是我們的主要課題了。 了解了肌肉間的溝通是無意識的肌電控制之後,就該來談談如何做最有效的訓練了,通常大部份人的理解,動作訓練就是先拆解開來練再做組合練習,就先用正手拍來說明,通常先簡單拆解成,準備、啟動、到位、預備擊球、擊球,莫約也就只能這麼細了,終究是沒有辨法去控制某一條肌肉。這也是為何打球需要刻意的重覆練習,就是要讓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最後能無意識的去根據我們下達的指令自動協調去做出完美的動作,而肌肉間的協調性增加,有一個特性,就是每一天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必需高頻次的長時間累積才能讓協調性變的更好,而很不幸的是,不練習時這協調性又會快速的下降到一個穩態。如果我們把打正手高遠動作打的完美的動作轉換成100分,而每天拉長球100顆就有可能每天只增0.1分,超過三天沒練習就會少去0.5分,都不練習就會一直扣分直到穩定的60分或是更低,莫約就是像這樣子的感覺。所以選手的體能和技術才會需要高頻次與不間斷的練習來保持最佳狀態,沒法保持時就只能退役了! 動作整體性訓練,讓肌群只習慣完整的動作 知道肌肉是很需要高頻次的長期穩定訓練之後,那就要了解,一個動

出球的質量

圖片
  有沒有常常在球場聽到大炮聲引起你的注意,這時就會露出羨幕的表情,想著如果我自已的殺球也有這種聲音就好了,但是有一些人的球就是只有大聲而已,但是路線比較平掉速快,只要借力四兩撥千金,輕輕的撥一下就能輕鬆的做出分球回擋,但是真的有角度與質量的殺球,會讓人感受到球拍不抓緊把球的力量磨完是無法好好的做出回擋防守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是不是自已在殺球時也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越用力殺出來的球並沒有越強,常常是順順的出力打出來的球還比較強。 揮拍時的鞭打動作有利於人體各關節運動所產生的速度能最佳地傳遞到最後的擊球上,而啟動點是不是啟動最遠的力臂點再來利用各關節的制動來縮短力臂在讓轉動的揮拍角速度倍增,來達到最高的拍速,同時在擊球的瞬間球拍與球碰撞時通過握緊球拍讓撞擊的質量提升,在力學公式F=ma 中,a是加速度,m是質量,通過握緊球拍,就是讓全身的重量加上球拍都成為質量來提升m,而揮拍的拍速就是a,能把m和a都拉到最高就能給球最大的力道,打出一顆很強的球。優秀羽毛球運動員在殺球時,能合理地、協調地將最初的蹬地、轉體、收腹、揮臂、到手腕和手指的力量集中地運用到擊球點上,就能在拍速與質量上放到最大。所以會看到很多科班生,打球就是很輕鬆,因為有太多道用倍數在放大力量的力學原理全用上了,才有了最佳的疊加效果出來。如果我們還一直傻傻的在強化加幾%的方法,就永遠都追不上了。 所以想要快速的提升出球的質量,重點放在能倍數增加球質球速的方法先修正起來就是我們最想要做的事了。行程、力矩、質量都是屬於能倍增的項目,接下來就細部的說明一下。 加大行程 一定有人會說動作不是越小越好嗎? 當然這是針對已經完全掌握發力方法的科班生要再登峰造極所說的話,社會組絕大部份人都是發力方法還未完全掌握,所以是完全不建議直接學短行程發力的,因為通常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學成不對的動作,並且快速的進入力量的平原期,也就是發力的方法不對不管再用力都無法再提升球質了。難道就不想變成能小行程發力的高手嗎? 想啊,當然想,但是這是一種自然的進化,動作熟練了就會變順,變順了就會有效率,很多預備動作都能做好時,揮拍行程就能越來越順,順了就能變快,快了就有了更好的加速度,自然就能用比較短的行程打出一樣強度的球了。所以才說這會是一種熟練後的自然進化。是沒有辨法直接學短發力的,完全是一種揠苗助長的行為,直接學短行程發力只是扼殺自已變更強的

啟動步

圖片
打球時如果有碰到一種對手,明明球就快落地了,但是就能一直摸的球打不太死,或是一出球對手就在落點等你的情況,感覺對手就是一直跟著你的球跑,有一種球一直被黏著的感覺,那就是對手是一位有活用啟動步的對手了。那對手是如何作到的呢? 我們就從啟動步攻與守的流程圖來做細部的說明。為何特地的把攻和守都畫出來,因為要証明一下,流程都是一樣的,只是在擊球時是攻方和守方的差別而已。接下來的說明都是以右手持拍球員來說明。 擊球 擊球時一定以到位擊球優先,到位才會有機會選球點和出球時機,如果沒法到位,防守就是處於被動狀態。攻擊沒有到位擊球就會是硬殺,這種情況就會變成是右腳地落地沒轉出,除非打點很好,不然就容易落於被動狀態。 擊球完移動 特地的把擊球完移動獨立出來有一個目的,因為擊球完的移動會和上一拍有沒有用轉體擊球有相關,攻擊時如果沒有轉體的擊球,就沒辨法去借轉動的身體把腳位放對,如果正手殺球時沒有轉體,右腳就沒法轉出去,這時就會變成右腳落地,這時如果對手回推中場,就要再多移動一步來補上右腳直接落地少的一步,多拍下來就會有明顯的被動感,反拍擊球也是,如果沒有借用轉體的方式打球,右腳也就沒有辨法借力回動讓身體轉回正面。擊球後的移動方向也可以按對手的能力去預判一下比較可能的回球點,來讓自已的下一步移動能更早有準備,去做腳位的細部調整,在更接近球的位置做啟動步。 啟動步落重心 立定跳這更簡單的動作大家一定有做過,啟動步落重心預動,這就是像是立定跳要跳的更遠時一樣,會利用重心拉高再下蹲來做到落重心儲蓄能量,來讓自已能跳的更遠,在啟動步裏面也是一樣的道理,想要跳的更遠就是要先拉重心,最快速的方式就是連拉也省去了只保留落,落下儲力做預動的準備。也是有多選手有做拉重心就會直接的小跳一下,來借力增加下蹲的力道,為何我不直接寫小跳呢?因為落重心才是重點,小跳是借力的一種方法,方法不是只有一種而已,要拉多高來借到更多更重力就看需求了。所以有些選手沒有小跳也不用覺得意外,拉接落重心反而是更快的預動。 啟動步-蹬地+判斷方向 為什麼這裏把蹬地和判斷方向放在一起呢?因為這幾乎是同時的動作,如果對手先到了球點,在那等出手時機,假設對手有三個時間點能出手,那這重心放下蹬地的時間也要能是彈性的,快速蹬地、慢慢的蹬地,去配合對手的攻擊節奏,也就是在等對手出拍,出拍後盡快找到球頭出來的方向,一看到方向和球的力量就立刻按得到的

羽毛球動作對了嗎?

圖片
每一位羽友們一定問過自已很多次這一個問題。當然也是來自於羽毛球的動作太複雜了,但是現在要討論一下的是同一個動作,這問題仍然還是會問過自已很多次。其實我現在也還有,而這其實是健康的,因為這代表著還想進步。但是如果常常的把問題簡單化到對或錯二元化的判斷就容易在某一次的誤判中讓自已不斷的往錯誤的方向走去。而且羽毛球運動要驗証一個新的動作,通常需要花蠻長的一段時間,所以在決定方向時就要更戰戰兢兢去反覆驗証。 什麼是對的動作? 基本上這只有準則而已,需要去配合上自已的感受來建立自己的信念,也只會得到這是目前我這水準暫時比較正確的動作? 一定也常常聽到”標準動作”這個說法,事實上就是標準是因人而異的。想想一個正規選手養成,莫約就是要十年苦練。那我們這社會組有可能在一年半載就做出標準動作嗎?或是對的動作? 所以這才會說是比較正確的動作。在我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是用下列這一些準則來選擇和相信自己比較正確的動作。 符合身體力學,不受傷 發力方向由內而外,也就是核心發力 動作有一致性,隱敝性高 動作能在發力前再變拍 就先簡單的以高遠球在說明,正手高遠球在一致性上,就是要能做到長、切、殺、吊在發力前一致性,讀者一定心理OS一下,一開始就要全會喔。不是的!而是一開始就要有這種認知即可,初學羽球剛會打長球時一定也會練練切球。一開始打切球時就要注意這一件事了,如果切球和長球動作不一樣,就要問”=什麼是對的動作了?” 這時動作沒一致性,代表著不是長球動作錯,就是切球動作錯了,因為不符合原則了,那就了解不是一個比較正確的動作了。 腦海中有理想動作嗎?想練成什麼樣子 為什麼會這樣子問,因為需要建立信念和目標,練起球來才會有熱情,當你腦中有了自已想成為的樣子,才會認真的去成為自已相信的樣子,練球時也不可能不斷的停下來看影片或是找教練來看你的動作,這樣子不斷的打斷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一定需要給自已建立一個能高度專注的情境去感受身體的差異性和變化,自已才能慢慢的去修正動作,教練給你的對錯或是指導再多都也是外在的建議而已。 佛格森(Marilyn Ferguson)提到:「誰都不可能說服另一個人改變,每個人的改變之門,只能從內在打開。我們不可能幫別人開門,不論是透過爭執或訴諸情感,都不可能。」很多身體的感覺即使現代科學依然還是檢測不出來的,就像是教練問你這一球發力有順一點了嗎? 這一題就像醫生要問你頭有沒暈是一樣